首页
关于海杰亚
产品介绍
新闻动态
人才招聘
社会责任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动态 > 海杰亚动态

复合式冷热消融专场研讨会:汇聚专家力量,激发创新火花

发布时间:2025-07-14 | 作者:海杰亚 | 浏览次数:73
712日,2025全国介入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第二十五届肿瘤消融会议复合式冷热消融专场会肺癌与骨肿瘤,一场聚焦于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前沿应用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肖越勇教授、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牛立志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杨武威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嵩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侯昌龙教授、安徽省胸科医院王彬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朱晓彬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卫周教授、北京医院郭润碛教授、甘肃省肿瘤医院朱彦奇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治疗领域知名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肺癌、骨肿瘤等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技术优势、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围绕冷冻消融技术与热消融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应用模式,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高危部位及罕见肿瘤治疗中的突破、以及其与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的联合应用前景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优化与推广,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肖越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相聚在此共同探讨消融技术中技术与冷冻消融技术相结合的专题。过去,技术效果常被分为不同类别,如射频、微波等,而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则有其独特性。本次讨论聚焦于将冷热技术结合(1+1>2),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节和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精准掌握技术特点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同时探索如何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虽然每项技术有局限性,但通过扬长避短,结合冷热技术可发挥更大优势。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经验丰富的专家分享,希望借此推动组合效能技术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

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肖越勇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嵩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侯昌龙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上半场的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嵩教授在对讲者分享内容进行总结时提到,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还在高危部位及一些罕见肿瘤(如乳腺癌、舌癌、硬纤维瘤、肾上腺肿瘤等)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讲者的分享中,可以看到复合式冷热消融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良好前景,这种联合方式是当前研究热点,也是消融领域的最佳选择。

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高嵩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侯昌龙教授在主持总结时提到,与传统微波消融相比,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具有更好的口碑和患者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患者在复合式冷热消融过程中几乎无疼痛感,尤其在非全麻状态下,患者体验明显优于微波消融;二是安全性更高,针的固定性好,消融范围精准。对于肝脏肿瘤,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疼痛控制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肝脏血流丰富的部位仍需注意出血风险。整体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通过病例分享,大家感受到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

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侯昌龙教授

临床实践一:肺部肿瘤遇上复合式冷热消融

主旨分享环节,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牛立志教授在分享康博刀的临床应用时表示,冷冻消融技术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肿瘤治疗手段,近年来在肺癌、肝癌、肾癌和软组织肿瘤等领域应用逐渐纳入指南,向一线治疗发展。

北大肿瘤医院的高嵩教授牵头的临床研究表明,液氮冷冻消融技术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像学表现清晰,可精准确定消融范围,且在处理靠近特殊部位的肿瘤时具有独特优势。

此外,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乳腺癌、头皮肉瘤、舌癌等肿瘤治疗中效果良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胰腺癌、肾肿瘤等特殊病例中也展现独特优势,可与手术等其他治疗手段结合。目前,复合式冷热消融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是研究热点,虽尚未有明确医学定论,但已初步证实其可能激发患者免疫反应。总体而言,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安全性、治疗无痛及影像下边界清晰的优势,在我国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展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未来有望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图: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牛立志教授

在本次会议中,安徽省胸科医院王彬教授分享了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肺癌及其他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尽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手术仍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介入治疗对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王彬教授指出,国内外胸外科在肺癌和肺结节治疗中均取得进展,消融技术在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且在某些情况下可替代手术。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国内逐渐普及,具有无痛、免疫激活等优势,但也存在出血风险和治疗时间较长的局限性。通过多个临床病例,王教授展示了复合式冷热消融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效果,强调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肿瘤特性进行个体化选择,并结合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王彬教授总结指出,无论是选择何种消融技术,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性进行个体化选择。结合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肺癌及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图:安徽省胸科医院 王彬教授

北京医院郭润碛教授分享了肺转移瘤复合式冷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应用,其首先分析了肿瘤消融技术在临床应用下的背景,其提到在众多消融技术中,射频、微波、复合式冷热消融等技术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位置和类型的肿瘤。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因其独特的冷热交替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痛感,提高耐受性,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其次,其引用专家共识与治疗规范指出,对于转移性肺癌,应在原发病灶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消融治疗。肺部病灶直径大于5cm或单侧肺部病灶多于3个时,可选择多针组合或分次消融。

临床病例分享了4类不同类型肺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结果。四位肺部肿瘤患者(结肠癌术后肺门病灶、肠癌术后肺转移灶、气管腺样囊性癌肺部多发转移、术后肺动脉瘤咯血)在接受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及相关技术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即刻复查病灶均被冰球覆盖,术后1个月病灶范围略有增大(符合治疗后改变),随后病灶逐渐缩小,肿瘤标志物稳定或下降,患者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提高,恢复顺利。

总的来看,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肺转移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通过精确的影像引导和规范化的治疗流程,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病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临床实践中仍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支气管胸膜瘘等。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优化,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有望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北京医院 郭润碛教授

会议下半场,由甘肃省肿瘤医院朱彦奇教授担任主持。

其提到,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为骨转移患者及原发骨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在控制术中出血、缓解疼痛及疾病控制方面表现出色,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在主持中总结指出,对于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且需多次手术的软组织肉瘤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提供了第二把刀的选择。与传统手术相比,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可进一步放大可视化优势,尤其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或多次手术后排斥手术的患者,以及肿瘤位置复杂、靠近重要血管神经或易复发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图:甘肃省肿瘤医院 朱彦奇教授

临床实践二:复合式冷热消融之骨肿瘤探索

下半场主旨分享环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卫周教授分享了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四肢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其表示,对于肿瘤患者,我们的总体目标是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在骨肿瘤治疗中,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可实现三个主要目的:一是有效控制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出血;二是减轻患者疼痛,提升生活质量;三是在控制出血和疼痛的基础上,抑制肿瘤生长。

杨卫周教授分别用案例展示复合式冷热消融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该技术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如一位52岁前列腺癌患者因左臀部肿瘤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且肿瘤血供丰富,经药物治疗无效后,接受CT引导下的复合式冷热消融治疗,术中出血在消融温度降低后明显改善,且穿刺精准。

其次,该技术能快速减轻患者疼痛并持续改善症状,例如一位骨肉瘤截肢术后复发患者,因肿瘤转移至肺及肝且疼痛剧烈,接受超声引导下的复合式冷热消融治疗后,疼痛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最后,该技术还可有效控制肿瘤发展,甚至促进骨破坏部位的成骨形成,如一位38岁男性患者因全身骨痛和骨占位倾向,经多次复合式冷热消融治疗后,疼痛减轻,腿部力量恢复,血磷水平恢复正常。这些病例表明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精准治疗、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卫周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朱晓彬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他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消融技术方面的经验与心路历程。他指出,湖北地区在开展消融技术时面临诸多挑战,但团队仍坚持探索并推广该技术,因为观察到其良好的疗效。

朱教授从外科医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从传统手术切除到微创消融治疗的转变过程。他们最初从良性疾病入手,如肱骨骨囊肿,采用微创介入药物注射取得良好效果。随后,团队逐步探索射频、微波、复合式冷热等消融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朱医生特别强调了复合式冷热消融的优势,如形成的冰球不受组织影响、在影像下清晰可见、可有效控制癌痛等。 

他还分享了多个成功案例,包括一位41岁女性患有视神经脊髓炎的患者,通过复合式冷热消融控制了肿瘤生长;一位69岁胰腺癌多发转移患者,术后疼痛显著缓解;以及一位90岁女性粘液纤维肉瘤患者,采用复合式冷热消融结合免疫靶向治疗控制病情。朱医生认为,尽管手术切除是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消融技术是另一把有力的武器,即使面临困难,只要有利于患者,他们就会坚持创新和应用。

图: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朱晓彬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杨武威教授就复合式冷热消融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神经损伤并发症与防治分享其经验和做法。

其指出,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治疗骨转移及原发骨肿瘤患者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通常无需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即可。其机制主要是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和免疫调控作用来实现治疗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

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治疗中需重点关注神经损伤问题,包括疼痛暂时性的感觉异常,其发生率约为4%左右,影响因素包括探针数量、消融范围及路径等。常见的神经损伤部位包括肺间、腰大肌、闭孔神经等。消融治疗的神经损伤机制涉及直接损伤、微循环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复合式冷热消融对结构保留相对较好,部分患者神经结构可再生。影响神经损伤的因素有温度、时间和距离。

这就需要,术前了解神经走行,术中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保持距离并采取合理技术,术后需采取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等措施,其他辅助技术如隔离、流动流体带走热量、移动性提拉技术等可降低神经损伤风险。术中监测包括诱发电位、测温探针及患者主诉等。总的来说,神经损伤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损伤程度、患者症状及治疗目标等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杨武威教授

随着本次会议的圆满落幕,与会专家们对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达成了更深入的共识。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不仅在传统优势领域如肺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与安全性,更在其他高危部位及罕见肿瘤治疗中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针对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面临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专家们也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与防治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优化,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必将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分享